|
牛肉面產業跳出蘭州后有了新生命!剖析一個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尋找出這一產業的優勢和不足。 說起蘭州牛肉面的優勢,只要到過蘭州的人或吃過蘭州牛肉面的人大概都能說上一二,牛肉面館老板或者專業的餐飲人更是有不少見解,例如:適合早中晚任何時間段吃、對于趕時間的顧客用餐時間短、對于店面經營者來說翻臺率高、時至今日8元錢的單價絕對是性價比之王!快餐性質更貼合當下品牌復制需求等等。 至于不足之處,各方觀點卻不盡統一。業界有業界的苦衷,食客有食客的看法。 歸總后才發現,蘭州牛肉面雖然經過多年經營早已名揚天下,但若要朝著產業化的方向發展,還有一段路要走。一直以來是“格局”似乎拉了蘭州牛肉面的“腿”。 以前的蘭州人似乎習慣了端著一個大碗,蹲在馬路邊上,在街邊呼嚕幾口吃下一大碗蘭州牛肉面,這也是曾經是蘭州街頭的一大特色。讓外地人大開眼界,“原來蘭州牛肉面是這樣吃的”。說的多了,蘭州人也會帶著些許得意的回應:“蘭州牛肉面只有這樣吃才有味道”。 到今天蘭州牛肉面的形象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十年前蘭州市內一千多家大大小小的牛肉面館,絕大多數的營業面積相對狹小。但牛肉面從制作到產出的流程一個都不能少,在用餐高峰期,便顯得擁擠不堪,雜亂無章。地上的餐巾紙、桌上的油膩、操作間里黑乎乎的地磚。這一切都與注重餐飲衛生的現代人有些格格不入...... 時間回到2009年,在蘭州西關十字的一家牛肉面館,一邊忙著開票、一邊喊跑堂小伙收拾殘羹剩飯的老板黃海說:“不是不想擴大和裝修店面,而是吃牛肉面就早晨和中午一會,下午即便是開門營業,光臨的人也很少。”鄧小海也知道店處鬧市區、用餐高峰食客擁擠是他經營上的一大弊端,但是基于成本的核算,“我不打算改變什么”,悲催的是有很多人跟黃海想法初期的相似! 到了今天蘭州大街上隨處可見營業面積150平米以上裝修雅致整潔的各種品牌牛肉面館,規模不大的夫妻老婆店形式牛肉面館艱難求生,屢屢倒閉,這無疑是不順應時代發展、選擇只顧眼前利益,無休止薅“蘭州牛肉面”羊毛而被消費者選擇的結果。 是該讓食客因為牛肉面而改變,還是應該讓牛肉面更加符合時代的需求?這是擺在蘭州“牛肉面人”在牛肉面產業化發展道路上的第一道必須回答的問題!但是留給蘭州“牛肉面人”的時間顯然已經不多了。 首先,蘭州拉面踩在千億規模的面食大賽道上,具有高增長、大眾化、強剛需等特點,可開發空間巨大。其次,蘭州拉面的市場教育已經完成。 隨著一些投資人對牛肉面這一產業的看好,牛肉面在中國上海成了十足的“寵兒”牛肉面三大頭部品牌:馬記永、張拉拉、京穆蘭相繼被番茄資本、紅杉資本等投資大佬青睞,注入資本血液的“蘭州牛肉面”勢必快速走向品牌化、產業化。 一些資本方透露,目前他們仍在挖掘一些具備潛力的蘭州拉面新派品牌。都說資本是創業的風向標,資本對于蘭州拉面的熱情也吸引了一大批入局者和創業者。 據一位不愿具名的資深餐飲人透露,“上海很多圈內外人士都在籌劃著開拉面餐廳,不出意外,到了明年的這個時候,上海類似的拉面館將有可能突破5000家。” 而上海傳道品牌策劃定位創始人王玉剛也向紅餐網記者確認,目前上海確實興起了一股蘭州拉面創業潮,“未來每月至少將會有70-80家的蘭州拉面館開出,上海內環以內每一家購物中心至少有一個蘭州拉面的品牌。” 蘭州拉面歷史悠久,在消費市場認知廣泛,但是卻仍處于有品類無品牌的狀況。品類成熟、市場廣闊,這對我們來說是前人用自己的勞動和智慧留給經濟相對落后于國內其他城市的蘭州的一份“大禮”而長時間以來不斷投身于牛肉面行業的“蘭州牛肉面人”始終保持各掃門前雪,甚至不顧及顧客意愿,不順應時代潮流,只顧無休止的薅羊毛。 意氣奮發的俞洪敏曾豪言到:教育是國家發展的根本,國家不可能缺了教育,所以一百年后新東方一定在!馬云對俞洪敏說:一百年后教育一定在,可新東方不一定在。今年國家整頓教育行業后俞敏洪應該明白了。 牛肉面雖然不比教育行業蛋糕大,可牛肉面館畢竟占全國面館的一半!如果蘭州牛肉面再無改變,同理:若干年后牛肉面產業一定在,蘭州牛肉面卻不一定在了! 牛肉面產業不是離不開蘭州,他只是唯一離不開廣大食客而已~ |